
2025年WTT澳门冠军赛女单决赛中,孙颖莎与王曼昱鏖战一个半小时后夺冠配资业务,这是她本赛季第六个女单冠军。
清晨6点,国家乒乓球训练基地的灯光还未完全点亮,一个娇小身影已经开始了发球练习。
晚上9点,当其他队员结束训练回去休息,她仍然在球台前加练三四十分钟。 这就是世界排名第一的乒乓球运动员孙颖莎的日常。
早期显露的天赋
2000年11月,孙颖莎出生于河北石家庄。 5岁时,母亲为了让她锻炼身体,把她送到石家庄市和平西路小学练习乒乓球。
启蒙教练陈晓琳回忆道:“孙颖莎刚来练球的时候差不多刚够到台子,扎着两个小辫儿,奶甜奶甜的。 ”颠球时,教练们会观察孩子的眼神。“有的孩子颠不了几个就去玩了,孙颖莎能把自己沉浸在里面,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,眼睛里全是球儿。
“在教别的孩子新动作的时候,她哪怕是刚好捡球经过,只要听到了,自己就能知道该怎么打。 ”陈晓琳说,教孙颖莎打球很省心。
展开剩余78%刻苦训练的日常
孙颖莎的训练强度极大,堪称“魔鬼式”训练。 她的日常从清晨6点开始6:6点半到7点半出早操进行晨练,包括跑步和乒乓球训练;上午9点到12点进行上午训练,包括跑步、力量房训练和乒乓球专项训练;下午3点到6点进行下午乒乓球专项训练;晚上8点到10点的自由活动时间,孙颖莎常常用来加练。
据央视报道,孙颖莎为了提升接发球水平,每天比队友早起一小时。 队里正常7点30出早操,而她6点半就开始练习发球、接发球。
结束一天训练后,她还会再给自己加练三四十分钟。 “正常的话,我们晚上7点到9点就结束了。 但是我再加练三四十分钟,然后回屋洗澡、吃饭、治疗,然后我要睡觉,早点休息。 第二天照常6点半起床,一天基本都是按照这个时间表在循环、循环。 ”孙颖莎这样描述自己一天的安排。
技术提升的秘诀
孙颖莎的技术特色鲜明,正手进攻凌厉,反手相持稳固,发球变化多样。 她的打法融合了力量与技巧,既有男性化的凶狠进攻,又不乏细腻的控制。
在备战大赛周期时,她着重加强了前三板的质量以及相持中的节奏变化。 孙颖莎特别注重基础动作的打磨,确保每一个动作都准确无误。
她会根据对手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,模拟比赛中的各种可能情况,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。 李隼教练表示:“孙颖莎的成功没有捷径,只有重复和坚持。 ”训练中,孙颖莎的每个技术细节都被反复雕琢。 例如,她的反手直线球需同时满足“速度28m/s、旋转2500rpm、落点误差
心理素质的磨练
2021年世乒赛女单决赛的失利,是孙颖莎职业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 面对失败,她没有萎靡不振,而是直面问题。
巴黎奥运会女单决赛输给陈梦后,孙颖莎陷入了长时间的压抑和自我怀疑中。 有一段时间,她甚至“看见球就恶心”,却仍然把自己关在训练馆里加练发球,试图用高强度训练来麻痹自己。
主管教练邱贻可告诉她:“明天的太阳比今天大! ”意思是,输了比赛,第二天的太阳照常升起。 长远看,失败也是有价值的。 这句话让孙颖莎开始重新看待输赢。
孙颖莎给自己放了一个月的假。 “我觉得,我的人生也不止有奥运会。 ”她回河北老家,每天起床后品各种茶,通过品茶和放空来沉淀情绪:“让失败像茶叶发酵,冷静后再复盘。 ”
辉煌比赛成就
2017年日本公开赛,17岁的孙颖莎一举成名,连续战胜多位世界名将夺冠。 这场比赛让世界认识了这位“小魔王”,展现出她敢打敢拼的比赛气质。
2019年,孙颖莎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重要突破。 在布达佩斯世乒赛上,她与王曼昱搭档女双,一路过关斩将,最终夺得女双冠军。
2021年东京奥运会,孙颖莎两次力压日本队最有实力的运动员之一伊藤美诚,在东京奥运会上斩获一金一银两枚奖牌。
2024年巴黎奥运会,孙颖莎搭档王楚钦获得国乒奥运史上首枚混双金牌,此外还获得女团金牌和女单银牌。
2025WTT澳门冠军赛女单决赛中,孙颖莎与王曼昱上演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巅峰对决,最终,孙颖莎以4-3险胜队友王曼昱,夺得本站比赛冠军。
生活中的另一面
在紧张的训练和比赛之余,孙颖莎有很多爱好。 她喜欢看电影,通过观看不同类型的作品来放松身心。 也常听音乐,选择轻松愉快或励志的歌曲陪伴日常时光。 还会阅读书籍,拓宽视野、增长知识。
孙颖莎厨艺了得,能做一手地道的东北菜,也会不少南方菜系,训练结束后会给队友做饭。 她还很擅长做家务,洗衣服、打扫卫生、收拾房间都井井有条。
虽然人气很高,但她生活中低调内敛,训练结束后很少参加社交活动,穿衣打扮也是简单的运动风。 对待队友、教练和工作人员彬彬有礼、态度亲和,情商很高。
孙颖莎表示:“我感觉我还不算是天才,感觉是天赋吧配资业务,但是你真要打到顶尖水平,绝对最高水平,你肯定是要天赋 努力的,努力是占到第一位的。 ”
发布于:上海市联合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