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于朦胧工作室发文证实于朦胧坠楼身故配资业务,传言他被雪藏3年
提问于2025-09-11回答 3
茜文
2025-09-11影视从业者
娱乐圈的“雪藏”简单来说就是不给不听话的员工安排工作了,算是一种职场冷暴力。如果艺人刚出道或者职业上升期的时候被“雪藏”,比失业还痛苦,因为啥也干不了,年纪轻轻就退休了。这种缺少社会参与感、成就感的日子一般半年就抑郁了。
其实,一家演艺公司签约艺人风险很大,如果不是很有实力的大公司的话,那种科班出身、有知名度的艺人根本签不到。签约一些长得不错的俊男靓女,家里也没啥背景的就比较容易。签约这样的艺人对于公司来说压力也很大。因为要给艺人请专业老师培训,还要给艺人租高档社区居住啥的,整个包装下来花费不少。公司这么花钱打造你,肯定是要加倍赚回来的呀,但是安排的很多工作可能是艺人不愿意去做的,这就会发生矛盾,跟员工和领导之间矛盾差不多,不一样的是艺人签的就是“卖身契”,可不是随随便便想辞职就行的。在这种员工与领导的矛盾无法调和的情况下,公司只好不给安排工作,也就是“雪藏”。
展开剩余93%站在艺人的角度,为什么不服从公司的工作安排呢?
我初恋男友就是某艺术院校学表演的,他也参加过初代的选秀节目,而且是我们省赛区冠军,进入了总赛区。在总赛区一轮一轮比赛也都是电视节目播出的。最后进入决赛的时候,主办方给大家发合同了,就是有一些公司要签约他们。我当时陪同去了决赛城市,所以看到了合同,里面最让我们不能接受的一条大概内容就是,“月薪不低于某单位最低工资水平,服从公司的所有工作安排,包括但不限于影视剧表演、舞台表演……公关等活动”。啥叫公关?不单纯是公关公司搞个路演、展会啥的吧?至少我们当时的理解就是包括陪客户吃饭那些,为了几千块钱工资不值得。我们就是因为这么一条,没签合同。不出意外,第二天那场就被刷下来了。我们没有难过,高高兴兴的去香港玩了一圈打道回府了。
但是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,这是很难得的机会,而且说实话给的那个底薪已经高于去普通单位上班了,毕竟还管住呢。
还有一种“雪藏”是艺人出名之后感觉自己太累了,希望重新划分利益但是公司不同意,也会不给安排工作,“让你冷静冷静”,可以理解是服从测试吧。
很多明星都被雪藏过,比如刘德华、苏醒、汤唯、张柏芝、徐怀钰……太多了。雪藏的日子只能自己找点事做,比如苏醒开酒吧、刘德华开发廊,要么就要忍受这种痛苦,或者想办法排解出来,张柏芝被雪藏的时候就是通过纹身发泄。
被雪藏心理压力到底有多大?大家可以想想前几年口罩时期,在家呆久了是不是快被逼疯了?很多人那段时间都抑郁焦虑了。那是疫情,全国人都陪着呢,如果别人都高高兴兴工作就你闲着,心理压力更大。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赞同 57
36
36
59
张青阳
2025-09-11药企从业者
9 月 11 日,有关演员于朦胧在北京不幸坠楼的消息在网络上快速传播,迅速登上热搜榜单,引发大量关注与讨论。期间,有记者就此事展开核实,从北京某小区物业工作人员口中了解到,当日清晨,该小区 18 号楼曾发生一起人员坠楼事件。
而在网络传言发酵后不久,于朦胧工作室正式发布了一则讣告,这则讣告也让此前关于于朦胧坠楼的消息得到了最终证实,确认了这一令人痛心的事实。
这位曾因《太子妃升职记》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等作品被观众熟知的演员,以这样的方式告别世界。
警方排除刑事嫌疑的结论更添唏嘘,网传他生前曾遭遇 "雪藏",这一未被证实的说法,却让 "雪藏" 这一娱乐圈灰色现象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。
为何演员会被雪藏?这种行业困境对心理状态的影响有多大?
当我们把目光从聚光灯下移开,会发现每个行业的普通人,都在时代浪潮中面临着相似的生存考验。
在娱乐圈语境中,"雪藏" 本质是经纪公司或行业资本对艺人资源的战略性冻结。它不同于官方明确的 "封杀",更多是隐性的资源切断:减少曝光、停掉工作、终止宣传,让艺人在公众视野中逐渐沉寂。从行业案例来看,雪藏的原因往往围绕三大核心逻辑展开:
合约博弈中的权力失衡最为常见。刘德华早年因拒绝 TVB 五年长约被雪藏 400 天,那段时间他错失多部电影机会,甚至不得不转向演唱会维持曝光。
不仅是国内,外国也有。
之前韩国艺人金在中,这位东方神起主唱也是因抵制 SM 娱乐的不平等合约,在事业巅峰期被彻底雪藏 15 年,公司不仅删除其镜头、限制活动,更试图在行业内全面封杀其复出可能。
于朦胧名下两家工作室分别于 2024 年 11 月和 2025 年 7 月注销,虽未公开原因,但艺人工作室的存续状态往往与资源供给直接相关,这种合约关系的变动常常成为雪藏的前奏。
资源分配失衡与利益冲突同样是重要诱因。
BOBO 组合的解散悲剧堪称典型,井柏然与付辛博因华谊兄弟内部经纪人频繁更换、资源偏袒严重,最终在合约纠纷中走向雪藏式单飞,三年间换过近 10 位经纪人的混乱管理,让曾经承诺 "BOBO 永在" 的兄弟情彻底破裂。
火箭少女 101 成员孟美岐、吴宣仪则沦为资本博弈的牺牲品,2018 年因乐华娱乐与腾讯的合约争端,两人在综艺节目中被全程打码遮挡,从 C 位主角沦为 "隐形人",这种技术性雪藏成为平台施压的直接手段。
行业迭代的残酷性更不容忽视。
娱乐圈的更新速度远超其他行业,当新人辈出、观众审美变迁,曾经的流量宠儿可能瞬间失去市场价值。萧亚轩因华纳高层变动被搁置三年,复出后人气已难复当年,正是行业潮汐的真实写照。
雪藏对艺人的心理打击是多维且持续的。
比如说自我认同的崩塌。
演员的职业价值高度依赖公众认可与行业反馈,当镜头、剧本、掌声突然消失,自我价值感会随之瓦解。徐怀钰曾因雪藏患上抑郁症,23 岁便从 "平民天后" 沦为无人问津的艺人。
这种落差带来的心理创伤可见一斑。于朦胧曾在采访中说 "演员需要被看见",而雪藏恰恰剥夺了这种最基本的职业需求。
比如说经济生存的双重焦虑。
艺人的收入结构高度依赖工作机会,雪藏意味着经济来源中断。徐怀钰被雪藏时银行卡仅剩 2000 元,靠粉丝救济度日;于朦胧注销工作室的举动,或许也暗示着经济压力的增大。长期缺乏稳定收入的不确定性,会引发持续的焦虑与不安全感。
比如说社交孤立与舆论压力。
被雪藏的艺人往往面临圈内人脉断裂、社交圈萎缩的问题,而外界的猜测与议论更如芒在背。韩国艺人金赛纶、雪莉等人的悲剧,都与行业压力下的孤独感密切相关 —— 当职业身份与个人价值被捆绑,失去工作的同时也可能失去自我认知的锚点。
娱乐圈的 "雪藏" 看似遥远,实则是各行各业生存压力的缩影。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,没有谁能置身事外,普通人的生活同样充满着不为人知的艰难:
互联网行业的程序员们,曾以为 "996" 是常态,却在公司裁员潮中连夜收拾工位,拿着微薄的补偿金重新投递简历;街边的餐饮店老板,凌晨三点起床备菜,深夜十点送走最后一桌客人,却仍要面对租金上涨、客流量减少的困境,每月都在担心能否撑过下一个月;制造业的工人师傅,习惯了流水线的节奏,却因订单减少被通知 "弹性休假",实际收入缩水近半,房贷车贷压得人喘不过气。
就像艺人害怕被 "雪藏" 失去舞台,普通人也害怕被行业淘汰、被生活压垮。有人为了保住工作,主动降薪留岗;有人兼职好几份工作,只为凑齐孩子的学费;有人在失业后重新学习技能,从熟悉的领域转向陌生的赛道,从头开始。
每个行业都有各自的辛酸,所谓 "光鲜" 背后,都是咬牙坚持的日常。
就像艺人面对雪藏时容易陷入自我怀疑,普通人遭遇挫折也会焦虑迷茫。但与其反复纠结 "为什么是我",不如试着接纳现实。
娱乐圈的艺人需要不断精进演技、适应市场变化。
普通人同样需要保持学习的热情,程序员学习新的编程技术,销售了解新兴的营销模式,全职妈妈学习短视频剪辑…… 多一项技能,就多一条出路,在这个下行时期,还是要努力生活,避免被负面情绪吞噬啊!!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赞同 48
35
37
113
Tiki
2025-09-11
2025年9月11日,演员于朦胧在北京坠楼身故的消息引发全网震动。这位曾以《三生三世十里桃花》中“白真”一角惊艳观众的“古装美男”,生命定格在37岁。警方排除刑事嫌疑后,公众视线逐渐转向其生前遭遇的“雪藏”经历——据多方爆料,他因拒绝某女投资人要求被经纪公司封杀长达三年,事业停滞、舆论压力与心理创伤的叠加,最终酿成悲剧。
于朦胧工作室公告
于朦胧生前最后晒出的那张照片里,红墙之下,他落寞的背影显得格外孤单,和他曾经在荧幕上塑造的那些风度翩翩、白衣胜雪的公子形象相比,简直判若两人。
于朦胧微博
娱乐圈的雪藏,绝非仅让艺人事业停摆这么浅显。
它宛如一把钝刀,慢悠悠地,割裂艺人与自我认同的紧密联系。让他们在无尽等待与迷茫中,一点点耗尽应对情绪的心理能量。
更可怕的是,它还会慢慢瓦解艺人原本的社会关系网,让艺人最终陷入孤立无援的绝望境地。这种伤害,在李玟、张昊玥等艺人身上,都曾留下相似印记。
对艺人而言,职业舞台不只是谋生之所,更是安放自我价值的重要港湾。就像于朦胧,被雪藏时,他尝试转幕后,努力学导演知识,这是在职业效能感崩塌后,他为自己找的“救命稻草”,想借此重新找回自身价值。
可现实冷酷无情,这些努力接连碰壁。对他来说,失去的不只是工作机会,更是内心深处“我有价值”的坚定信念。这种打击,对内向敏感的于朦胧,如利刃直刺心脏。他太容易把职业挫折,归结为“自己本身就很失败”。
追光吧哥哥
蒋劲夫的经历,也把职业认同断裂的巨大伤害,直观地摆在了我们面前。
曾经,他可是被众人寄予厚望,顶着“胡歌接班人”的光环,未来一片光明。可谁能料到,后来他退圈了,一头扎进健身的世界,成了健身达人,生活与过去天差地别。
这种身份上的巨大落差,带来的心理冲击,难以想象。
虽说他的案例里还掺杂着家暴等复杂问题,但不可否认,职业中断引发的自我价值危机,是很多艺人都可能碰到的普遍状况。
艺人一旦失去了“演员”这个核心身份标签,就像大厦没了根基,建立在上面的自尊体系,瞬间摇摇欲坠。
不同性格的人,面对痛苦的反应也不一样。性格外向的人,可能会通过愤怒、反抗等方式,把痛苦一股脑儿地发泄出来。而内向的人呢,更倾向于把压力都往自己身上揽,在心里不断循环“我不值得被需要”的念头,形成一个解不开的死结。
蒋劲夫健身画面
其实,这种心理困境在娱乐圈里并不少见。
赵露思就曾坦诚地说过,自己试镜失败后被经纪人辱骂
从那以后,她就长期把职业上的挫折都怪到自己身上,觉得是自己“不够好”。
当职业成就成了衡量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,雪藏带来的就不仅仅是事业上的停滞不前,更像是把一个人存在的意义都悬在了半空中。
赵露思直播
从心理压力到躯体疼痛
雪藏带来的心理压力很少停留在情绪层面,最终以生理症状爆发。
张昊玥的经历就非常明显 —— 因综艺录制期间的长期软暴力,她不仅陷入抑郁,更出现偏颌严重到需要截骨重建、24 小时尿急的情绪性膀胱炎等躯体化症状。
这些疼痛并非无病呻吟,而是心理压力突破情绪防御后的生理表达,是内心痛苦的具象化呈现。
张昊玥微博图片
于朦胧遭遇的网络暴力,展示了另一种情绪侵蚀方式。“划水”“带资进组”,这些标签化的指责,对性格敏感的人,就像持续的心理穿刺。
他可能深夜反复看评论,陷入认知反刍:我真的不好吗?我确实不值得大家喜欢吗?
这种内耗,最终会体现在身体上。失眠、食欲下降、心慌,这些症状,在张昊玥、赵露思等艺人身上反复出现,共同构成心理压力的生理图谱。
袁立面对舆论攻击,反应揭示了情绪调节资源耗尽的过程。
收到恶意邮件和骚扰信息,她刚开始“气到发抖”。最终,她选择关闭社交平台,这是心理防御系统从应激到耗竭的过程。
他们的压力,藏在“无人问津”的日常里,情绪没有明确的宣泄口。
社会支持的瓦解
“微笑抑郁”很可怕,它用阳光外表,藏起真实心理困境。
李玟轻生当天,还在粉丝群发语音感谢支持。于朦胧朋友圈发风景照,也是一样心理。他们用“正常”表象,隐藏绝望,也暗示自己“还有希望”。
但这种伪装,要耗好多心理能量。能量没了,崩溃就突然来了。
雪藏时,社会支持网悄悄瓦解。工作室注销,职业路没了,和行业联系也断了。长期没工作,朋友慢慢疏远。“怕麻烦人”的内向性格,又让他们难开口求助。
于朦胧就是例子,他孤立感可能更重。想诉苦,得到的回应却是“坚强点”“熬过去就好了”。这种无效安慰,让他觉得“我的痛苦没人懂”,孤独感更强。
看看袁立,或许能得到启发。她遭行业不公后,转去做慈善,帮尘肺病人。通过建立新社会联系,重建心理支撑。
这种主动找支持的能力,很多困境中的艺人都没有。韩国娱乐圈经历多起艺人自杀后,推出《艺人心理健康保护法》,要求经纪公司定期做心理评估。这是用制度支持,补个人支持网的不足。
可惜国内还没这机制,于朦胧们只能自己扛心理风暴。
于朦胧的悲剧,撕开了娱乐圈光鲜表皮,露出好多心理暗伤。
资本能随意冻结艺人职业生命,舆论成了伤人利器,行业又缺心理保护机制,类似悲剧就难避免。
真正改变,得从承认开始。承认艺人是有心理需求的人,承认职业挫折可能引发致命心理危机,承认“微笑”背后可能是无声呼救。
只有这样,聚光灯下的灵魂,才不用独自面对深渊。
个人观点,仅供参考
发稿人:《各地最新时事在线》总编辑、《关注环球》特约主编:高山旗手配资业务
发布于:湖南省联合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